(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9月27日讯(全媒体记者 钱娟)84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4.66万户13.4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15057元增加至2021年的38195元,增长153.4%;从业人数由2012年的447.93万增加至2021年的532.83万;年度教育财政投入从112.91亿元增至272.69亿元;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从89.1%攀 升到96.3%;全市民生支出从2012年的465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197亿元,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稳定在75%以上……
十年砥砺奋进,十载春华秋实,一个个亮眼的数据,见证了长沙人幸福指数节节攀升的铿锵步伐。27日上午,“长沙·非凡十年”增进民生福祉专场新闻发布会举行,介绍十年来长沙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乡村振兴及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采取的有力措施、取得的瞩目成绩。
脱贫攻坚捷报传——实现84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4.66万户13.4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3200元,增长至2021年14865元,增长近4倍。
乡村振兴步伐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15057元,增加到2021年的38195元,增长153.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至1.67:1,在全国14个GDP过万亿、常住人口过千万的城市中差距最小。一产增加值从2012年的272.31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425.56亿元,增长56.3%;总量位列全国省会城市第7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2021年粮食单产较2012年提高31.5%、较全国和全省水平分别高出18.7%、6.7%。
全面小康成色足——对13310户29825人兜底保障对象,分类精准保障,兜底保障对象救助水平达到人均6100元;对城市特殊困难群体进行急难、医疗、住房、就业和基本生活“五帮扶”,累计帮扶10.27万户次,发放资金3.55亿元。十年间累计支出近100亿元,多次提高社会救助标准,城市低保7次提标,农村低保6次提标,分别由最低350元、210元统一提高至750元,增幅分别为114%、257%;特困供养基本生活标准7次提标,由最低210元提高至975元,增幅达364%;新增照料护理补贴标准,最高达850元;支出型临时救助最高可达6倍低保标准;城市特殊困难群体帮扶一次性最高可达9倍低保标准。集中供养孤儿1000元的生活保障标准提升至2250元,散居孤儿600元的生活保障标准提升至1500元。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标准从120元提高至140元;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从80元提高至100元。
为民用财显担当——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坚持做大财政“蛋糕”,持续增强财政实力,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奠定坚实基础。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012年的490.65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188.31亿元,年均增长10.33%;全市民生支出从2012年的465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197亿元,累计达到8456亿元,年均增长11.1%,高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0.5个百分点,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稳定在75%以上。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的《年轻人选择城市新需求洞察报告》显示,长沙被推举为“2022热门宜居城市”TOP1,深受年轻人的喜爱。在长沙,幸福栖居,这里是很多人向往的“诗与远方”。就业更有门路,就学更加公平,就医更有保障……连续14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长沙浓墨重彩绘就城市幸福底色。
就业门路更广——全市从业人数由2012年的447.93万增加至2021年的532.83万。2012年至2022年6月(下同),全市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52.66万人,年均超过14万人,在千万级人口的大市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一、二、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由2012年的24.4:33.2:42.4调整为2021年的10.3:28.6:61.1,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超过60%,就业吸纳能力不断增强,新业态新模式成为就业新的增长点。城区、三县(市)最低工资标准从2012年的1160元/月、1050元/月提高到2022年的1930元/月、1740元/月;2021年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11万余元,是2012年的2.26倍。
就学更加公平——十年来,长沙年度教育财政投入从112.91亿元增至272.69亿元;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从89.1%攀升到96.3%,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增长到96%以上。聚焦民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持续发力,致力提升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入园难、入园贵”、“择校热”和“大班额”等三大教育难题得以破解,长沙市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上好学,长沙教育基本实现从“好上学”到“上好学”的巨大跨越。
就医更有保障——健康行动全面启动,十年来长沙推进15个专项行动,专病专防10种重点传染病,开展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民生项目保持领先。全面开展产筛、新筛、妇女“两癌”筛查,2021年,全市孕产妇死亡率1.8/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3.16‰,婴儿死亡率1.73‰,出生缺陷发生率147/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一老一小”方案整体推进,全市托位数20655个,11家托育机构获评市级示范;计生家庭特别扶助资金发放到位率和“三个全覆盖”制度落实率均达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