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再续,修谱的人也靠谱
——记木活字印刷展示馆馆长吴汉涌
文/图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青山藏秀,丽水含情,浏阳河源小溪河畔的木活字印刷展示馆内,浏阳木活字印刷术第五代传承人吴汉涌,正在为前来调研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家具与艺术设计学院师生伏案刻字,不用在字坯上写反字,而是以刀为笔直接雕刻,动作细微精确利落,不到20分钟,刀落字现,两个一厘米见方的小木块上就有了“家俱”二字的雏形,再经过试印、打磨、精修,精湛的手艺和老宋体独有的古朴典雅让在场师生惊叹不已。这是小河乡益兴堂木活字印刷坊的祖传绝活——反字直刻,吴汉涌这一手功夫练了30余年。
缘起
地处湘赣边界的小河乡与江西万载县相邻,从宋至明末清初,广东、福建等地客家人迁徙至江西,部分支系又翻山越岭来到浏阳插草为标、开枝散叶,并以此为家。客家人越奔波,越艰辛,对根与源的追溯就越深地烙印在骨血里,于是他们学会用谱牒记录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她的来源、她的迁徙流变、她的荣耀与规训。“我们吴姓这一支也是从江西迁过来的。”吴汉涌为参观的师生们介绍道。
家谱梓辑的习俗催生了谱师行业,在没有数码印刷的时代,谱师们挑着一整套木活字印刷的行头,从一个宗族到另一个宗族,从一个春天到下一个春天。清道光年间,小河乡潭湾村人潘顺烈从江西学成修谱手艺,选料备料、字坯制作、字模雕刻、拣字排版、校对印刷、拆版还字、分册折页、裁切装订、盖印编号,共八道大工序数十道小工序,然后回到家中创立潘家谱师班,即“益兴堂木活字印刷坊”,为湘赣两省家族修辑族谱。传承至今,已有6代160多年。目前,益兴堂是国内仅有的活态传承的木活字印刷坊之一,历代谱师耗费心力、不断增添补充的8万余枚老字模更堪称国内现存最大规模的老字模字库。
到20世纪60年代,时代的阴郁中断了家谱印制,益兴堂第四代传承人潘绍初将字模、工具一并藏到了友人家中的阁楼上,待到改革开放的东风逐渐吹到小山乡时,当地各家族谱都已空缺了数十年。“三十年一大修,十年一小修是传统,当时不少宗族里的老人都担心,再不修家谱,年轻人都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的”,吴汉涌回忆道。到1989年中秋前,江西省萍乡市林氏宗族几番打听寻到潘绍初家中,拜请这个年轻时便是当地有名谱师的老人续修家谱,修谱行业渐渐回温。为重组潘家谱师班,潘绍初邀请儿子潘根业、姻侄吴汉涌加入。在此之前,吴汉涌已跟随在生产队担任会计的父亲吴代凡学习刻章,由此成为谱师队伍的挑大梁者。
林氏宗族的族谱从秋天修到了来年春天,谱师们吃住都在祠堂,那时“谱师是一份受人尊敬的职业”,宗族会请人给谱师做饭,冬天送上温暖的棉被。林氏族谱还没印制完,就有第二个宗族上门延请。盛景一直持续到1995年,“生意最红火的时候,谱师班得两班倒工作,我负责晚班,晚上通常是点着煤油灯刻字”,吴汉涌说。鼎盛时期的6年,潘家谱师班修了26个宗族的家谱,谱师队伍最多达到20多人,刻过至少2万个版。
再续
世事变幻,21世纪以来,由于电脑排版和铅字印刷的发展,选择木活字印刷修谱的宗族越来越少,吴汉涌只能转做他行,林场种树、烤烟种植、代课教师、木工、仓库主管、创业……他在城乡之间辗转谋生,却始终没有放下木活字印刷的传承。
2015年,吴汉涌经历两年在乌石村剃头匠工作之后发现了一个与字模雕刻相关的行业,刻碑。打听到江西铜鼓白水乡有个厉害的师傅,他拿着见面礼上门拜访,诚意激发情感共鸣,回家时便拿到了一套旧工具和石头边角料练手。从那之后,吴汉涌一边在家给人刻碑,一边传承木活字印刷,他打趣自己,“刻碑算副业,但也是在坚守文字雕刻手艺吧”。功夫不负有心人,以副业养主业的人等来了时代的春风。党和国家及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越发重视,在项目保护单位湖南棚客分享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帮助下,2018年,浏阳木活字印刷术成功申报为长沙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0年,吴汉涌被评为长沙市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将这门手艺传给了第六代潘荣富、潘荣华,他说,“也算是后继有人了”。
“媒体关注越来越多,来小河乡参观木活字印刷的人越来越多,我们出去展演对外传播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对于近年来发展情况,吴汉涌倍感欣慰。“今年,浏阳小河木活字印刷展示馆正式对外开放,分为‘木字浏香’‘字在益兴堂’‘字由字在’三个篇章,为大家了解浏阳木活字术提供了一个生动的窗口,也是推动小河乡文旅融合发展的阵地之一。”除固定陈列展览外,展馆还特别设置了文创体验区,以及约100平方米的研习体验外延露台。
此次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家具与艺术设计学院师生即是围绕浏阳木活字印刷文创化开展前期调研。参与此次调研的研二学生程诺表示,接下来自己将围绕浏阳木活字印刷术做相关文创设计,希望有机会和吴汉涌老师学习这门古老技艺,把木活字印刷应用到更广泛的生活场景中。
场馆建成后,像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一类调研的高校、团队渐多,吴汉涌对于未来发展木活字印刷的传承发展有了更大的希望与更深的寄托,“木活字印刷术要适应时代和市场的需求,我们也在尝试拓宽木活字产品的空间,包括开展定制服务、开发木活字文创产品等。”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在木活字印刷上坚持了三十余年的吴汉涌满怀期待,而时光是最好的见证者,就像吴汉涌在采访中最后说道:“只要敢想肯做,总会有出路。”那一刻,他眼睛里有了更多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