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辉霞
逛菜市场像逛超市,226家新建、改造的生鲜市场和便民生鲜社区门店,构建起长沙人的“15分钟生活圈”;各种出圈的“网红长沙”记录里,30个特色精品夜市轮番占据C位,展现长沙的消费活力;200多个知名食品品牌蓬勃生长,推动着食品产业在2021年实现规模工业产值1564亿元……食在长沙,食安长沙。2022年,长沙获评“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成为全省首个也是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城市。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一群身着蓝色制服的“食安人”,创新、担当、坚守,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食品安全事件的底线,推动着食品安全形势稳中向好。长沙的食安工作在去年全省食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中名列第一。
难点处突破
(资料图片)
创新模式提升肉制品监管效能
买的猪肉放得心吗?拿出手机,对准商家摊位案头上“放心肉智能监管入网商户公示牌”扫一扫,哪里屠宰的、进货多少、销向何方,一头猪的“来龙去脉”,消费者通过放心肉智能监管平台,了解得清清楚楚。
市民通过系统看安全情况,长沙市市场监管局食品流通处负责人唐磊登录这个平台,查看问题销号、监管到位等情况。
“搭建放心肉智能监管平台,是想探索一种模式,从根本上解决肉制品安全监管的难点、痛点。”唐磊介绍,长沙市民平均每天吃掉约5500头猪,在肉制品流通环节,一直以来存在“白板肉”、病死猪肉流入市场的情况,监管部门“冒头就打”与被监管对象“打而不绝”的博弈长期存在。
如何有效解决这一监管痛点?关键是顶层设计的创新。
生猪从屠宰场到餐桌,涉及屠宰方、批发商、个体摊贩等不同主体。唐磊和他的同事们,全面剖析各个环节的特点,建立起大数据分型模型,引入区块链等技术,设计了一个集经营者、消费者、监管方和金融方等多位一体的智能监管体系,为市民的肉制品消费装上一道安全锁。
2020年,这一长沙首创的监管模式获评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十大智慧监管项目”。到2022年,全市已有2.09万户主体入驻放心肉智能监管平台。2023年,“放心肉智能监管平台新增入驻主体1万户”被列为长沙市的“十大民生实事”之一,放心肉监管“长沙模式”将向全省推广。
细节处着手
织密基层食安治理网
昨天的坡子街人群熙攘,节日的气氛越来越浓。几名身着市场监管制服的监管人员,先后走进火宫殿坡子街店、文和友等网红打卡点,就这些场所春节期间食品安全保障情况进行检查,走在最前面的是天心区市场监管局坡子街市场监管所所长杨贯杰。
“辖区里14922户市场主体,其中食品行业登记注册主体3600户,区域经济户头的数量和商业密集的程度,排在长沙市前列。”杨贯杰将区域食品经营监管对象的特点总结为“两多”,即数量多、品类多。
“织密基层食安监管网的关键在日常。日常监管怎么搞?我们全年工作有规划、监管有方法、管理有层次。”杨贯杰说起他的“三把斧”:分类巡查、日常抽检以及专项检查。
在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期间,坡子街市场监管所查处投诉举报、监督抽检、上级交办等渠道食品类案件14起,开展多行业多层次的食品安全整治行动,有效控制了辖区食品安全经营风险。
源头处追击
挥“监管利剑”治根本
“正是由于我们对‘问题牛肉’的追根溯源,才能深挖并铲除一条非法活牛交易链。这让我们坚信,作为执法部门,要以‘四个最严’为根本遵守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才能让市民吃得安心、放心。”说到强化食品安全监管执法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长沙市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支队队长佘宇佳用一个个生动的案例为自己的观点作注。
去年4月份,长沙一检测机构在高新区一家超市经营的牛肉中检出了“瘦肉精”。要通过一块肉去找到源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执法人员根据超市的购销记录,追查到问题牛肉来源于长沙县水渡河市场的一家鲜肉经营部,进一步追查到活牛源头是宁乡一活牛交易商行。
在限时完成问题肉制品的处置以及风险排查后,执法人员并没有将案子了结,而是开展了一次全市性的突击检查,锁定重点商户,彻查台账以及转款信息、聊天记录,找到问题牛肉的肉牛来源地为河北省。
紧盯问题,追踪流向,执法支队逐个环节、逐个细节盘查,一本本票据和台账比对,最终锁定李某某、胡某某等人,明知活牛喂养了“瘦肉精”仍将外省活牛引入长沙市场,同时通过中间人非法买卖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形成非法活牛交易链。公安机关最终对三名嫌疑人进行正式立案侦查。
这起问题牛肉案只是长沙市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建队三年以来精彩办案中的一个例子。三年来,这支年轻的队伍处理食品类投诉举报891件,办结食品类违法违规案件265起,坚持上游下游一起打、源头末端一起查,切实做到有案必查、违法必究、从严打击,对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形成强力震慑,不断提高了市民食品安全的满意度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