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优质教学设计(通用12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题西林壁》优质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题西林壁》优质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4、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观察的方法,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
1、导语: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4篇写景的文章,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一首写景的古诗,所写的地点是庐山。
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
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
2、板书诗题,读诗题。
3、借助注释,理解诗题。
二.吟读诗句,理解诗意
1、听录音范读,画出诗的节奏。
2、自由读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3、指明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4、借助前预习,先在四人小组中互相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5、指名学生解释诗句。
6、齐读古诗。
三、深入学习诗歌
1、四人小组读古诗,互纠错误。思考: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
2、男生读一二句,女生读三四句。
思考:诗人观察的角度有哪些?
题干:诗人观察的角度有:
选项:1、从正面看和侧面看
2、从远处看和近处看
3、站在高处俯瞰、站在低处仰视
4、以上角度都有
3、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师说的话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
同样作者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也看到不同的庐山。下面是老师收集到的一些庐山的图片(出示庐山的图片)。
4、题干:你认为作者看到这样多角度的庐山是通过怎样的观察?
选项:1、一次仔细的观察
2、多次仔细的观察
5、师引导:这首诗所写的庐山就像一个千面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它便展现出不同的姿态。苏轼这样多次、多角度地观察庐山,为什么还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引导:庐山的美、味道永远领略不尽的,局部的美并不是庐山的全部)
6、师:要想看清庐山的真正面目就要走出庐山全面地看它。
庐山的外表像个艺术家,幻化出各种美妙的姿势,庐山的内心像个哲学家,它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怎样看?
应该全面、客观地看,只有这样才能看清问题,获得正确的认识。
7、引导学生理解后两句诗所阐述的道理
题干:“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所说明的道理与下面哪句话相近?
选项:1、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8、联系现实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师:在你读过的哪些故事或在你身边发生的哪些事是让你明白应该全面、客观地看问题的?
生自由说。
9、男女生比赛读古诗。
四、背诵古诗
1、同桌互背
2、指名个人背
3、会背的起来背。
五、拓展小练笔
写写学诗的心得: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角度不同
远近/高低/各不同。 实写 效果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客观、全面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地看问题
《题西林壁》优质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唐代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写下了《望庐山瀑布》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这里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题西林壁》(板书)
二、回忆学法。
还记得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吗?
三、学习古诗。
(一)知诗人。
(二)解诗题。(并介绍“题壁诗”)
(三)明诗意。
1、请同学们反复朗读,一边读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与周围同学交流一下你的收获。
3、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你能告诉我们横着怎么看吗??那什么是山岭?什么是山峰?
同学们的描述不够形象,有哪位同学能用简笔画表达出来?
你能根据你的理解读一读这两名诗吗?
4、苏轼看过庐山不同的姿态后,发出了由衷的感慨……。
你能用“之所以……是因为……”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反过来说一说。
根据你的理解读一读这两名诗。
(四)悟诗情。
庐山的确很美。横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看,奇峰陡峭;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危崖险岩;在高处俯视,深沟幽壑;在山下仰望,重峦叠障。可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还是险峻?正如苏轼笔下的《题西林壁》。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也想读一读,请你闭上眼睛,让我们随苏轼一起去游庐山。
刚才那一瞬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当在诗人苏轼面对如此美景时,内心又是怎样一种情怀呢?
你能用朗读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情感吗?
(五)明哲理。
你能想个办法,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还记不记得学过的《画杨桃》一课,揭示了什么道理?
在生活中,你遇到或听说过这样的情况吗?
其实它还可以用在学习上,与别人交往中。像评价我们周围的同学呢?是看他的优点呢?还是看缺点呢?看待别人是这样,评价自己也是如此。只有全面客观地认识了自己,才能取长补短,使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
四、总结全文。
1、想一想苏轼怎样才写出这首古诗的?
2、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题西林壁》优质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学生解读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地大物博,山河壮丽,有许多名山大川,比如黄山(简介)。而我国江西省的庐山,就是个风景名胜。还记得诗人李白所写的一首有关庐山的诗吗?齐背《望庐山瀑布》。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美丽迷人。有一个著名诗人,叫苏轼,也到过庐山,并把所见所感,写成了一首诗,题目叫《题西林壁》(板书:题西林壁)
二、知作者,解诗题
1、作者简介:
师:大家对苏轼了解吗?
生: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2、解诗题:(结合课文注释)
题:书写。即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的诗。
《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题壁诗在唐宋时期很盛行,那时侯印刷术不先进,诗人就把自己的作品写在墙壁上,就叫题壁诗。
三、初读古诗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yuan)
2、同桌互读,检查预习情况,互相指正。
3、指导朗读。
指名生读。师评价。
师:同学们读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就这首诗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大家愿意听老师朗诵一遍吗?师配乐范读古诗指导朗读。
师:读得怎么样?
生:美
师:你们能不能也读得这么美,和我来比一比。学生练习。
师:谁愿意来试一试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
生:很响亮
师:是啊,真的是很响亮。那么你能不能也响亮的读一读呢?
师:谁能再来评价一下这位同学的朗读?
生:很有感情。
师:非常好,我看也可以录成磁带卖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在音乐中反复读,感悟古诗的画面
师:诗写得美同学们读得更美。其实,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古诗,看谁能不它读成一幅画。生在音乐声中反复读。
四、学习一、二句
1、接下来让我们随着苏轼来游览一下美丽的庐山吧!(视频)
2、诗人从哪几个角度来观察庐山,请大家在书上画出来。
3、“横看成岭”是怎么看?(从正面看)“岭”是怎样的呢?你能画一画吗?(课件显示连绵起伏的山岭)
4、“侧成峰”又会是怎样的山峰呢?(课件显示陡峭、高耸的山峰)指导读第一句。并选择你喜欢的角度试着画一画。(简笔画)
5、那么,诗人从另外的角度看庐山又有什么不同呢?(课件显示远近高低的图片)
师:庐山只有一座,怎么会呈现出这么多种形态呢?
师:你们真是爱思考的好孩子。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想象:横着看,庐山是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庐山是奇峰陡峭;从远处看庐山,遮天蔽日;从近处看庐山,危崖险石;从高处(山顶)看庐山,深沟幽壑;从低处(山脚)看庐山,重峦叠嶂……(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描述自己的所见所想。)从不同的角度看,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让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看看你能把庐山的美读出来吗?(个别读,集体读)真是百看不厌,越看越美呀!
师:作者是按不同的方位顺序去看庐山,看到的景色各不相同。同学们还可以按什么去看庐山呢?
生:可以不同的时间去,如早中晚;可以不同的季节去,如春夏秋冬;还可以不同的天气去,如晴阴雨等。
师:同学们真善于思考,是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怀着不同的心情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真是……
生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由此可见,同一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不相同。最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可回忆课文《画杨桃》。
6、指导朗读:
师:谁能用你的朗读把这句诗的意思表现出来。(你的朗读让我感受到那形态不一的庐山美景。听了你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千姿百态的庐山美景。)
庐山因为它的起伏变化而迷人,读古诗同样如此,抑扬顿挫才好听。咱们再来感受一遍,把两行连起来自己读读,请生来读。庐山真雄伟啊,真秀美啊,我听出了它的形态不一。
五、学习三、四句
1、诗人游了风景秀丽的庐山,却留下了一个遗憾,是什么呢?(不识庐山真面目)
2、但从诗中,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诗人是很认真地观赏了庐山的,诗人从多个角度来看庐山,感受到了庐山的美,难道还没看清楚它的面目吗?为什么还说“不识”(不清楚)?
生:他的观察点不同,看到的形状就不同。
师:我知道了。看一处,就只有一处的形状,看多处就有多处的形状。况且,同一处,从不同的角度看也有不同的形状。所以他就弄不清庐山的真面目究竟是什么。而且因为诗人身在庐山中,只看到庐山的局部,而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了。这也就是我们俗话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了。
3、那么要怎样才能弄清楚庐山的真面目呢?你能给苏轼提个建议吗?
生:从庐山的整体上来看,才能了解他的整体形状;应该从远处看,了解庐山的走向、山势等。
4、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时候,不管是看景,还是看物,或是看人,都有自己片面的一面。我们来举几个简单的生活中的例子: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地球上,但我们是时时都能看到地球的全貌吗?要看清地球的全貌应站在哪儿去看?(太空)多美丽的星球啊!套用古诗的话说:真是……生接:不识地球真面目,只缘身在地球中。再比如说: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手工制作要从不同解度看。同样的就像下象棋,围观的人总比下棋的人看的清楚,这就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六、小结
今天,老师很高兴与大家一起游览庐山、在欣赏美景中还懂得了一些道理。最后,相信同学们已经可以背诵了吧!让我们再一次共同吟咏这首古诗。(配乐齐诵)
七、拓展:
用你喜欢的方式将这首诗介结给家人或朋友。
诗配画;编小故事;配上音乐,吟唱;书法。
《题西林壁》优质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抓住关键词句,读中感悟,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完美思想感情。
3.复习以前学过的古诗。
二、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导入
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那些古诗啊,还记得吗?谁来背给大家听听?(学生踊跃背诗)
2.读题
真不错你们会背这么多的古诗。今日我们来学习一首新古诗《题西林壁》(齐读课题)
3.解题
你们明白吗?《题西林壁》中的题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明白的?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你明白吗?(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诗)
4.介绍题壁诗
(二)学习古诗
1.过度
是谁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诗呢?(苏轼)那我们一齐去欣赏一下苏轼的这首题壁诗。
2.自由读诗
3.读完了这首古诗,你有什么体会啊(自由说说)
4.解读第一句
A.出示句子
B.指明朗读
C.我们伟大是诗人是从那些方面来写庐山的,请找出这句话中表示方位的字词
横:正面;侧:侧面;远、近、高、低
D.从正面看到的庐山是怎样样的?侧面呢?(展示课件)
E.此时你们的心境是什么样的?
F.庐山是如此雄伟、壮丽,你们能用自我的朗读表达出来吗?(自由读指名读)
G.作者从不一样的角度观察,结果却不一样,你们有没有碰到过这种事情啊,举个例子说说。
5.解读第二句
A.你们认为作者看清楚了庐山的真面目吗?为什么?
B.出示第二句,解释缘的意思。
C.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D.是小结:我们看事情也一样,要从不一样的角度去分析,看待事情要看全部,不要片面化。
(三)背诵古诗
1.自由读
2.指明背诵:不会背的能够跟着轻声的读,会背的能够轻声的跟着背。
3.齐背
(四)拓展训练
1.复习: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描述庐山的古诗?
2.课后自我找一找还有那些古诗是描述庐山的?
《题西林壁》优质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的: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一样,观察效果不一样;
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本事;
4、经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重难点:
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本事。
课时:
一课时
教具:
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
教学步骤
一、场景设置
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
二、导入
1、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明白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放映庐山录像)(目的: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样样?
生谈感想(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日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三、讲解
2、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3、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明白班上的同学朗诵的本事十分出色的,能不能为教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重点:卷舌音、平舌音)
4、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终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教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师配乐朗诵古诗
此刻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5、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请读一遍。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激励学生)好,此刻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如果遇到了难题能够向教师,同学求助。(合作学习)(课堂预计: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解释诗时会不明白如何下手;解决办法: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资料来解释,举例说明。)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景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轼个人情景。西林寺。)播放庐山风景。
6、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师: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
生汇报。
师: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
7、巩固
师: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我期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资料,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生观看录像。
师: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学来确定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此刻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引发感情:在朗诵这首诗时你能够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十分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8、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
师: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齐朗诵。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一样的样貌,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仅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9、背诵
师:下头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生背诵古诗(出示课件)
师检查背诵情景
10、总结
师:这首诗经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一样,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一样的角度看到的样貌会不一样。此刻,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
11、结束
师:请大家对照学习任务自我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学习要求)生检查。诗人苏轼经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期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
《题西林壁》优质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本事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解读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
经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由介绍诗人入手)
师: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光辉灿烂、历史悠久,灿烂的古文化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值得后世人们的不断探索,反复学习。而古诗文则像是这个巨大宝库中的一颗璀灿的明珠,熠熠生辉,永放光芒,创造出这光辉文化的先人们更是名垂千古,令人佩服,今日教师就带你们一齐认识一位十分了不起的人物(出示:宋苏轼)
1.简介苏轼(重点介绍他的成就及诗风)
2.今日我们就一齐来学习他其中的一首诗。(出题解题)
3.简介诗的生成背景。(帮忙学生理解诗意,体会意境)
在苏轼四十九岁时,当时已经被贬到黄州做官的他再次被贬到汝州,在去汝州上任时,途经江西庐山,庐山的奇美秀丽景色让他诗兴大发,作了五首记游诗,这首是最终一首。
二、学习古诗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同桌互读,检查预习情景,互相指正。
(设计意图:因为本首诗没有生字,学生完全有本事做到相互间指正,读好,也能落实互相学习的习惯与本事培养。)
(2)指名读,师作适当的鼓励评价。
(3)全班齐读古诗。
2.再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
A、根据注释试着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小组要说明自我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
B、在学习过程中,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一齐解决。
(师巡视,对各小组的学习作必要的指导。)
(2)反馈小组学习情景
师:刚才大家的讨论十分热烈,此刻教师想听听来自各小组的汇报,告诉教师你们读懂诗意了吗?小组运用了什么好办法理解诗意的?
(指名各小组代表说,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及时表扬、推荐好的方法)
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一样。
抓住岭、峰的不一样概念体会庐山景象的多变。让学生运用简笔画描述。
(根据学生的感知特点,形象认识能较快帮忙他们区分理解。)
出示小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表示看的词语
在远处_______,在近处______,在高处_______,在低处______,庐山的景象各不相同。
(此项练习的设计旨在帮忙学生快速理解诗意,降低理解难度,同时又落实了语文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2)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庐山的变幻莫测)
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指名读读这句诗,并说说诗意。
理解缘并指导写法。纟缘(右上部分是两笔:撇折横折)
师:此山是指哪儿?作者为什么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生:因为他就在庐山之中。
生:因为他就在庐山之中,所以视力受限,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生:因为他离庐山太近了
┉┉
(4)指导朗读,要求读出作者感慨的语气。
3.复读古诗,结合实际体会诗中所含的哲理。
(1)师:同样的一件事物,可是在不一样的角度却有着不一样的样貌,你们有过和作者一样的感受和经历吗?
(生结合实际举例说说)
那么,你们认为作者仅仅只是在说庐山吗?你们从中受到什么启发了吗?
(有了前面的例子作铺垫,学生很快就能说出:要想全面认清一个事物,必须要全面地、客观地认识,多角度观察。)
(2)出示练习2
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我们要___________________就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悟出的道理)
(设计意图:强化难点的突破,变深奥的道理为学生的内化动力。
(3)指导朗读。
4.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5.小结。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横岭
峰侧
远近
高低
全面地、客观地
《题西林壁》优质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3、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
想象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
熟读、简析、体情、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一、活力导入
1、大家都旅游过哪些地方
(板书:庐山)(生跟读两遍。)
2、请学生自我谈谈对庐山都明白些什么(指名说)
3、庐山是历史文化名胜。九百多年前,宋朝著名诗人苏轼花几天时间游览庐山,对庐山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多,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就是:《题西林壁》
二、自主探究
1、看课题(结合注释理解题目意思)(板书:解诗题)
2、你们了解苏轼吗(指名说)(板书:知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此刻就让我们一齐走进诗,请同学们大声读,等会教师要请一些同学来读。(指名分行读)
强调岭ling峰feng壁、缘,还有同学想读吗那就全班一齐读吧!
3、谁能说说诗句的意思请同学结合注释或经过查字典,来理解句子,不明白的地方能够打上“”。
三、合作交流
1、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指名说)此刻请同学们在小组中互相解决问题,看看哪个小组解决的又快又好!
2、哪个小组能够说说诗的意思
3、(解释第一句)明白岭和峰的区别吗(学生画岭和峰图)
4、弄懂了吗那同桌互相说一说这一句的意思。
5、那从远处和近处看又有什么不一样吗谁能说说这句的意思
6、学完前两句,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看庐山不一样呢)
7、答案就在诗中,快读读吧!谁明白原因了快来说说!
8、“之所以...是因为......”句式练习说话,再倒过来说“因为......所以.......”
9、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完整的说下来同桌先是着说说吧!(指名说)(板书:理诗句)
10、说的真不错,让我们再来读读诗吧!
四、拓展阅读
1、“从不一样的角度观察,结果就不一样。”在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情景吗举个例子说一说。(指名说)
2、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当怎样看(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要从不一样解度看。
3、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画杨桃》,还记得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吗。
4、那你认为怎样看才能看清楚庐山的真面目呢(指名说)
5、是呀!就像下象棋,围观的人总比下棋的人看的清楚,这就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6、此刻就让我们饱含感情,读读这首蕴涵深刻道理的诗吧!(齐读)
7、想试着背背吗你能够选择独自背或同桌背,看谁背的既快又有感情。
8、我们全班来一遍吧!已经会背的同学能够合上书背,不会背的同学请你看书读。(齐背)
9、教师那里还有几首描述庐山的.诗,请读一读吧!
初入庐山
苏轼
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
自昔怀清赏,神游杳霭间。如今不是梦,真个是庐山。
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无人识故侯。
登庐山怀李十使君渤
苏轼
读书庐山中,作郡庐山下。平湖浸山脚,云峰对虚榭。
红蕖纷欲落,白鸟时来下。犹思隐居胜,乱石惊湍泻。
10、古诗虽然学完了,可是教师期望下课后,同学们能收集、了解更多关于庐山的诗。
《题西林壁》优质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本事目标
学生能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人苏轼及其作品;学生能结合注释理清诗歌资料,明白蕴含的哲理;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过朗读体悟,学生能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掌握初步阅读诗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
经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学难点:
有感情诵读古诗,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教学工具
(或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边播放音乐,边PPT滚动展示庐山风光,提问:“欣赏了浙西风景,你们感觉怎样样”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导入新课“那里山清水秀,云雾弥漫,到处都是鸟语花香,那里的流泉飞瀑,更是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留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佳句,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那里,也写下了千古名篇,我们一齐学习走进诗歌《题西林壁》!”
二、解诗题,知作者
1、探究诗题,请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题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了解作者,请学生介绍课前搜集的关于作者生平资料,教师总结补充。(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三、读准音,体韵味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都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
2、同桌直接按互读,互相指正;
3、教师范读,学生感知朗读语调、停顿、轻重音、快慢等;
4、指明学生范读;
5、全班齐读古诗。
四、抓字眼,明诗意
1、提问:这首诗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要求:小组合作,学生根据注释,试着解释诗句意思,在学习过程中,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一齐解决,教师巡视,对个小组学习作必要指导。
2、提问:引导学生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一样”的意思
明确:“横看”正面看,“岭”与“峰”的不一样,想象从远处看、近处看、高处看、低处看还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景色。
3、提问: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不一样的时间、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心境下看到庐山会是怎样的景象。
明确:观察的角度不一样,结果就会不一样。
4、提问:说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
明确:我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自我身在这庐山之中。
5、提问: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诗人为什么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面目。明确: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五、诵诗歌,悟诗理
1、提问:作者为什么要描述庐山
(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此刻让我们用自我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
六、巩固小结,延伸认知
教师放配乐朗诵全诗,学生总结自我的收获。
七、布置作业
背诵诗歌。
《题西林壁》优质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借助插图、展开想象,并运用增、补、调、换四种方法理解古诗,体会诗句的意境。
3、习得观察方法,明白古诗蕴含的道理。
4、指导背诵《题西林壁》。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让学生掌握理解诗句的方法。
教学难点:
明白古诗蕴含的道理。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望庐山瀑布》引入,板书课题
二、初读
师:请大家自由读、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读好一首古诗,还要注意停顿和节奏的划分,大家边听老师读,边在自己的书上划分节奏,好吗?(PPT投影节奏划分)
生根据节奏自由读 指名读 齐读
三、理解
(一)借助题目悟方法
师:孩子们,要想看懂一首古诗,首先要理解它的意思,请大家说说平时是用什么方法来理解诗句意思的?
请看这首古诗的题目:题西林壁(指题目)(借解释小结方法)
板书:增 补 调 换
(二)运用方法学诗句,感受庐山的千变万化
师:孩子们,我们一起来读读古诗的第一二句:(齐读)
请大家按照刚才小结的理解诗句的方法,学习小组之间讨论讨论这两句诗的意思,要是能把用到的具体方法跟同学说说就更好了!开始吧!
师巡视,倾听、指导。
师:同学们讨论得很认真,谁来结合理解古诗的方法,说说第一句的意思?
补充解释:看课文插图,理解“横看”“侧看”
谁来继续结合理解诗句的方法说说第二句的意思
请大家看看课文插图,展开想象,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庐山
生充分观察课文插图,说出自己看到的景象
是呀,难怪诗人说庐山:(齐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PPT)
想再看看庐山吗?(出示一组庐山图片)
能再说说庐山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吗?
能带着你的感受再读这两句诗吗?(个别读)
师:是呀,这些都是诗人游览庐山看到的景色。(板书:景)
只要诗人站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度,就会看到庐山不同的样子,所以观察庐山的角度远远不止文中提到的六个。
自古以来,有不少文人墨客游览庐山,写下了他们的感受,我们去看看诗人眼中的庐山,感受庐山的千变万化:(师大约讲解诗意)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所以,难怪诗人说庐山:(齐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请大家闭上眼睛,边读边在头脑里想象庐山的样子,把你最喜欢的那幅庐山风景画读出来……
(三)活用方法悟诗情
庐山的景色真是让人目不暇接!所以诗人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齐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请大家继续用刚才理解诗句的方法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师:诗人已经看到庐山这么多不同的景色了,为何它还说看不清庐山的真实面目呢?
生:因为他身在庐山之中,视野太狭窄,所能见到的只是庐山的局部
师:所以这两句诗的解释中,我们还可以用“补”的方法,把原因补充得更加具体——
生:(补)我看不清庐山的真实面貌,只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太狭窄)
师:那该站在怎样的角度才能看清庐山的全貌呢?
生答:应该跳出庐山,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俯览整个庐山
师:所以诗人说:(齐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请大家再读读这首诗,从这首诗中,大家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生说:我明白了要从多个角度观察事物、处理问题,这样才能客观、全面。
师:是的。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多个角度,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这也就是俗语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谁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哪些课文正好说的也是这个道理?(《画杨桃》)
能举个生活中的例子说说吗?(下棋、同学之间吵架)
师:诗人游庐山,把自己的所见、所感都写下来了,让我们不仅欣赏到了庐山的美景,还让我们明白了生活中的道理。(板书:道理)
像这样的诗,我们可以叫它哲理诗。
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庐山,欣赏庐山的美景,把这首诗美美地读一次。
(指名读、小组读、分角色读、全班齐读)
《题西林壁》优质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会正确书写“缘”,理解“题、横看、缘”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1、师:同学们,我们以前见过面吗?(生:没有)
师:自我介绍。初次见面,要是以后同学们在街上碰到我,你们能认出我吗?为什么?
师:为了避免大家忘记我,请同学们认认真真、含情脉脉地看我一分钟。(师从正面、侧面、反面各转一圈)
师:现在不会认错了吧?刚才,同学们已经认识了老师,现在让我也来认识认识你们吧!(生自我介绍)
2、同学们喜欢爬山吗?你爬过哪些山?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一个词语概括一下。
3、(课件出示描写山的词语)现在我们来一个记忆力大考验,老师这里有一些描写山的词语,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最多的词?(指名读、齐读一遍)
4、交流学生记词情况。
一、情景导入
1、你对庐山有哪些了解?生介绍课前搜集的庐山的资料。
2、想不想亲眼目睹庐山的风采,让我们跟随摄像机的镜头一起走进美丽的庐山。(课件播放庐山图片)刚才我们的庐山之行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庐山是历史文化名胜,以其美丽壮观的景色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为庐山留下了一首首壮美的诗篇。900多年前宋朝大诗人苏轼花了十多天的时间游览了庐山,但对庐山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深,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这样一首诗。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3、哪位细心的同学知道了这首诗的名字?
师指导学生朗读题目。(生跟老师一起朗读课题)
4、理解题目的意思:
题:书写(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带着你对题目的理解再读古诗题目。
5、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课件出示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著有《东坡全集》。
6、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
7、课件出示古诗范读
师:读得怎么样?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也能读得这么美。
(1)生自由读。请同学们仔仔细细读上4遍,前两遍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要把诗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诗的停顿。
(2)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一会你们来评价评价。
(3)师生合作读。读古诗不仅要读的准确,还要读的有节奏,要读的有板有眼。生读前四个字,师读后三个字。
二、感悟理解
师:诗写得美同学们读得更美。但是仅仅会读还不行,还要会理解。同学们平时是怎样理解古诗的?
生:交流理解方法。(查字典、结合诗后注释、查工具书、上网查资料等)
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自读古诗,请同学们用你平时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古诗。
生自学,师巡回指导
师:学好了吗?谁能说一说,通过自学古诗的前两句,你都知道了什么?
师:(出示岭峰的图片)岭和峰有什么不同?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岭:连绵不断;峰:高耸入云、高高挺立)
(生:作者还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景色都不一样。从“各”字看出都不一样。)
师:你能想象一下作者从不同的角度会看到庐山怎样的景色?(师创设情境)
(远:重峦叠嶂近: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遮天蔽日)
师:怎样读出不一样的感觉?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自由练读(指名读前两句诗)
师:为什么看到的庐山的景色不一样?答案就在诗中,快读读吧!谁知道原因了?
生:只缘身在此山中。
出示诗的后两句,指名读。在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是哪个字?(缘)
指导书写,理解“缘、不识”的意思。(因为)
谁读懂了这两句诗的意思?
你能用上什么关联词吗?
(生:我们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这庐山之中)
师:谁能反过来说一说?
(生:因为我人在这座山中,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
师:为什么诗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生:因为诗人站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非庐山的全貌;作者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就不同)
师:谁能举一个类似的例子?(生举例)盲人摸象、下棋等。教师可结合具体的物品,如橘子、苹果等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看,结果不同。
师:结合我们今天学得这首古诗让我们知道,要了解一个事物必须怎样做?
生答:客观全面的了解事物。
师:明白了这一道理后,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的评价我们周围的同学呢?是看他的优点呢还是看缺点呢?
生答:优缺点全面看。
师:看待别人是这样,评价自己也是如此,谁愿意试着客观全面地评价一下自己?
学生自由发言。
让别的同学去评价他。
这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师:只有客观全面的看待自己和别人,才能取长补短,使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
《题西林壁》这首诗,前两句让我们感受到了庐山的雄奇壮观、千姿百态,后两句告诉我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呢?(喜爱)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读呢?(喜爱、赞美)下面我们就再一次齐声朗诵这首古诗
师生齐诵。
三、古诗赏析
师:描写庐山美景的古诗很多,我从网上查阅到自东晋以来,歌咏庐山的诗词歌赋就有4000多首,除了这首诗之外,你还知道哪些诗人写过庐山?
生:我知道李白写过《望庐山瀑布》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几首描写庐山的古诗请大家一起欣赏。出示课件《望庐山五老峰》、《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庐山雪》
望庐山五老峰
李白
庐山东南五老峰,
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
吾将此地巢云松。
《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暮色苍茫看劲松,
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
无限风光在险峰。
明代诗人王世懋冒雪上庐山写下了一首咏雪诗《庐山雪》:
朝日照积雪,庐山白如云。
始知灵境杳,不与众山群。
树色空中断,泉声天半闻。
千崖冰玉里,何处着匡君
《题西林壁》优质教学设计 篇11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下来。
2、通过朗诵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作者的心境。
3、感悟诗歌中所蕴涵的“要从客观出发、多角度出发认识事物”的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感悟诗歌中所蕴涵的“要从客观出发认识事物”的哲理。
三、教学方法
情景设置法、朗读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假期都去过哪里旅游呀?(生举手自由回答)老师去了江西省的庐山。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相信很多同学都对庐山十分向往吧,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脚步,一同去探访庐山,看看苏轼在庐山的旅途中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吧!让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题西林壁》(板书:题西林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过课前预习,哪位同学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文学家苏轼呢?学生举手回答后,教师出示ppt中苏轼的文学常识。
2、学生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然后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教师作适当的点拨。
3、教师范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分小组比赛朗读、男女生赛读。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学生举手朗读。举手说一说:我们能看出诗人在庐山之中视角和观察地点的变化吗?你是怎么发现的。
明确:诗人的视角和观察地点都在变化。从“横”“侧”“远”“近”“高”“低”这几个字可以看出。(板书:视角:横侧、远近高低)
2、全班齐读前两句,学生思考回答:
①通过读第一个句子,诗人都描绘了庐山怎样的景象呢?
明确:横着看,庐山形成了山岭,侧着看又看到了一座座山峰。(板书:变化:岭、峰、不同)
②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画杨桃》吗?为什么会呈现不同的景象呢?
明确:诗人的视角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同。
3、学生齐读三、四句,分成小组讨论:
①作者为什么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
明确:因为每一个角度看庐山,都会看到不同的景象,所以观赏者会不明确庐山真正的样子是什么,就是我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板书: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②“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缘”是什么意思?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明确:“缘”是因为的意思。只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啊。
③结合这两句诗,谈谈怎样才能看到庐山的“真面目”呢?从中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道理?
明确: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赏庐山,不能局限于一个角度。
道理:要从客观出发认识事物,要对事物有全方面的了解再下判断,不能盲目做判断。言之有理即可。
(四)拓展延伸
1、出示并比较两首写庐山的名诗:《望庐山瀑布》和《题西林壁》。比较这两首诗的侧重点。
明确:引导发现这两首诗不同的构思:前者在于景,后者在于理。
2、诗人在写诗时,往往在诗歌中蕴涵着自己的经历与情感,能够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对于理解诗歌内容和分析诗人的情感是有极大帮助的。ppt出示苏轼被贬黄州的资料,体会本诗的独特视角。
(五)小结作业
小结: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作业:背诵《题西林壁》。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学时,由于学生经验不够,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是现阶段的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地方,所以应该在教学中多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哲理,例如提出“在生活中,我们碰到过因为观察角度不同,结果也不一样的情况吗?”等问题,并在进一步的交流中不断加深体会。
《题西林壁》优质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难点】
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教法学法】
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知大意;多诵读,悟诗情。
【课前准备】
课件;搜集与作者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复习古诗的学习步骤及学习方法
学习步骤:初读感知→理解诗题→理解诗句→品读悟意境→熟读成诵
2.初读感知
读通读正确: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然后抽读。
3.自主识字
三、朗读感悟
1.板书题目,并解题
[题西林壁]题:书写,题写。西林:江西庐山上的西林寺。壁:墙壁。题意是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简介作者:(见附录)
3.理解诗句之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横看:从正面看。岭:山岭。侧:从侧面看。峰:山峰。远近高低: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各不同:各种不同的姿态。诗句之意:从正面看,庐山是一道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一座巍然耸立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姿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不认识,不清楚。缘:因为。只缘:只因为,就是因为。此山:这庐山。诗句之意:(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自己在这座庐山之中。
4.再读诗句,品悟诗意
(1)作者都是怎样观察庐山的?(位置:横看、侧看;距离:远眺、近观;角度:俯瞰、仰望)位置、距离、角度不同,同看一座山在观察时看到的山的容貌一样吗?(千姿百态)
(2)“横看”是从哪个角度按什么顺序观看?看了什么?(“横看”是正面,从“左→右”或从“右→左”观看。这样看整庐山就是很高的连绵起伏的山岭。)
(3)“侧看”看到了什么?(从侧面时又成了耸立陡峭的山峰。)
(4)从“远、近、高、低”不同的位置看,庐山的姿态一样吗?(不一样呈现出不同的美妙的姿态,气象万千,千姿百态,变幻无穷: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则是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障。)
(5)庐山到底有没有真正的面目?(应该有)为什么在庐山看不清庐山内的真面目?(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5.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从不同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如《画杨桃》,帮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
(2)师: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则是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障;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3)中心:《题西林壁》这首诗通过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告诉我们一个人生的哲理: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四、诵读背诵
指导朗读《题西林壁》:“岭、侧、峰、低、各、同、山、目”要适当延长声音;“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比如,“远”稍强,“近”“高”强,“低”又是稍强;或“远”稍强,“近”稍弱,“高”稍强,“低”稍弱。“真”“只”要读作重音。
五、作业布置
诵读并背诵《题西林壁》。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