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影一季报现金流恶化
与中国电影不同,上海电影似乎还未完全摆脱疫情的影响。4月26日晚,上海电影(601595.SH)发布了2022年年报和2023年一季报。其中, 2023年一季度营业收入1.78亿元,同比增长12.9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597.57万元,同比扭亏为盈。
(相关资料图)
业绩看似“拨云见日”,但钛媒体App梳理财报看到,上海电影业务院线及影院的市场占有率下滑的同时,2022年计提资产减值2.21亿元。年报发布次日,中国电影跌停,股价报收34.34元,跌9.99%,总市值154亿元。据Wind数据,上海电影今年累计涨幅超过200%。
公开资料显示,上海电影主营业务为电影发行及放映业务,具体包括电影发行和版权销售、院线经营、影院投资、开发和经营、广告营销、技术服务等。旗下拥有大量一二线城市核心地段的影院资源。
2022年,上海电影实现营业收入3.68亿元,同比下降49.62%;亏损3.35亿元,同比下降1630.74%;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7亿元,同比下降1418.70% 。但是一季度上海电影的业绩见好,营业收入1.78亿元,同比增长12.9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597.57万元,同比增长2894.58%。
在发布财报的同时,上海电影发布了关于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公告。公告称,上海电影本次计提减值准备金额为2.21亿元,该项减值损失计入公司2022年度损益,公司2022年度合并报表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相应减少2.05亿元。
不过,上海电影的“阴霾”并未过去,数据显示,一季度上海电影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2464.72万元,同比下降136.32%。
疫情让上海电影巨亏,也加深了影院行业的“马太效应”,这不仅体现在产业链上游,渠道巨头也逐渐显露出优势。伴随着疫情期间影院长达数月的停业,一批小影城破产,而巨头则趁机抄底,这对排名只有第四位的上海电影来说并不乐观。
钛媒体App梳理上海电影财报时看到,2021年公司旗下联合影院和院线市场排名为第三,2022年则下滑到第四。数据显示,2022年公司旗下联和院线累计实现票房20.01亿元(不含服务费),同比下降 35.27%,市场占有率为 7.49%,全国排名第四。2021年公司市场占有率为7.76%。
为了优化收入结构,上海电影提出了大IP开发战略,这是母公司上影集团推出的三大核心战略之一。
今年3月,上海电影与控股股东上影集团签署《关于上影元(上海)文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之股权转让协议》,收购上影集团所持有上影元文化51%的股权,收购价格为6120.24万元。
公告披露,上影元文化是一家具有众多IP无形资产运营权的版权运营公司,由发起股东方向其授权,许可了60部作品享有的著作财产权(复制权、发行权、表演权、广播权、改编权、翻译权、汇编权、展览权等,不含展映播映权)及许可商标的商标专用权,授权期为自2022年10月18日起的10年,到期后上影元文化可优先续约10年。其中,上影集团授权其15部排他独占许可作品、15部普通非独占许可作品,上美影授权其15部独占许可作品及许可商标、15部普通许可作品及许可商标。
上海电影表示,上影元文化作为上影集团“大IP开发”战略中IP全产业链开发运营平台,业务板块涵盖IP品牌管理、整合营销、商品新零售及沉浸式娱乐体验,独家运营众多动画IP及真人影视版权,其中包括《中国奇谭》原创动画IP、《大闹天宫》《葫芦兄弟》《黑猫警长》《天书奇谭》等经典动画作品、《女篮五号》《城南旧事》《芙蓉镇》等影视经典。
其中,《中国奇谭》是最受市场关注的IP产品。公开资料显示,《中国奇谭》于元旦推出,已在B站实现近2.3亿的播放量与近546万的追番人数。上影元文化旗下相关IP在正式授权许可于上影元文化前,均由上影集团与上美影进行商务开发及运营,曾成功实现众多IP联名异业合作,合作品牌涵盖快消、汽车、3C、家居、游戏、美妆、服装等消费者衣食住行各领域,包括肯德基、麦当劳、百度、京东、支付宝、美团、上汽大众、腾讯游戏等,通过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助力品牌精准触达消费群体,提升品牌声量;其中,《大闹天宫》《葫芦兄弟》等IP形象曾与京东联名618品牌活动,相关活动传播总曝光达78亿级,覆盖人群达6.17亿。
网络大电影也是上海电影努力的方向,去年其尝试网生内容IP打造,参与投资网络电影《排爆手》《特级英雄 黄继光》《中国青年》。年报中上海电影表示将积极探索线上业务创新,尝试网生内容IP的打造,构筑线上宣发核心竞争力,进一步优化收入结构;同时继续推进电影版权及商务拓展业务,利用好控股 股东的优质 IP 资源,通过授权、联名、共创等方式,做好 IP 综合开发,推动业务模式创新。(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郭梦仪)
标签: